June 15, 2011

香港人的英文心魔


英語,在香港只是一個考試工具,令自己考取一個好成績,入到好學校(「好」,即出名/有頭有面/狀元多/入大學成功率高等),一切都是從功能出發,所以只在乎串到幾多個生字,愈深愈好;無需理解課文,只需要準確地答到問題,一切都有答題技巧可依循;作文格式正確就可以,內容東抄抄西寫寫都執到一些分數。Reading & writing都還可以,但去到listening & speaking就死喇,因為平日的學習環境根本無機會練習,上堂跟同學仔講英文?咪玩啦,大家都hea講之嘛!而且講得不好,又比人笑,背負龐大心理壓力,哪有意慾學習呢?有外籍老師又如何?一大班人上堂,有幾多時間跟外籍老師交手?最後還是抄抄英文歌詞、填工作紙交差算數。平日上堂老師講英文又有沒有幫助?講來講去都是課文,悶到嘔,我係學生都唔想聽唔想講啦!簡直是曲線摧毁學生的學習語文的意欲!總之離開了課室,便不再需要用英文,又怎會有進步呢?


可是要學好一種語言,不是單單掌握技巧就可以,還要認識它的文化,才能跟外國人同beat。記得去年我去多倫多,當地的朋友告訴我,就算能流利地講英文,也不等於能了解外國人的世界。因為他們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文化都跟中國人很不同,例如:他們喜歡棒球,不認識這種運動的話,根本無法融入他們的世界。學好外語的前題是,要有興趣去認識這種語言以及它的文化,可是香港的學習只側重技巧,令英語完全脫離實際生活,沒有提供可以輕鬆講英文的環境,一係唔講,一講就要去到formal presentation的層次!試問一個平日不講英文的人,怎能忽然出口成文,瑯瑯上口呢?所以,即使是大學生、讀了幾廿年英文、識晒26個英文字母,但面對外國人時還是會變鵪鶉。(例如我!)

我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,其實記到很多英文生字和表達方法,但總是沒有信心能流暢地講,於是一開口便結結巴巴,覺得自己很無用,不斷reinforce英文差的印象,最後就真的「求仁求仁」地變成英文差的人。其實是否真的那麼差呢?實情未必如此,只是沒有放膽去試去講而已,或者只要敢放手一搏,就會發現自己沒有想象中差。Practice makes perfect.

No comments: